南昌大学
江西 南昌市
本科 公办 211双一流
进入官方网站 >> 招生电话:0791-88305092
学校概况
开设专业
院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招生计划
口碑评价
招生简章
院校属性
是否是985 是否是211
是否是双一流 主管单位省政府
创建时间1921'年 博士点数量27
硕士点数量50 学校类型综合
所在城市江西 南昌市 办学层次211,双一流,研究生院,保研,国重点,省部共建
院校详情
1921
公办
综合
省政府
本科
江西
50个
27个

南昌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江西省部省合建高校、江西省一流大学整体建设高校。

学校地处“英雄城”南昌市,拥有前湖、青山湖、东湖3个校区,其中前湖主校区占地面积426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49万余平方米,总体占地面积5460余亩,校舍建筑总体面积202万余平方米。

学校前身江西医学院、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分别溯源于1921年创建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和1958年创建的江西工学院。1993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1997年南昌大学被教育部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成为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大学,2005年南昌大学与原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南昌大学。党和国家领导人、教育部和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1950年,毛泽东同志给江西医学院教师夏永新回信,勉励其要努力工作、加强医修。1995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为南昌大学题词:“建设好南昌大学为江西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1994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鼓励南昌大学进一步发展并题词:“提高办学水平,振兴江西经济。”2008年10月,习近平同志视察学校时深情寄语“南昌大学前景无限”。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学校视察,就高校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发表重要讲话,并勉励学校走创新发展之路,希望当代大学生珍惜韶华,用青春铺路,让理想延伸。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18年学校成为教育部与江西省部省合建高校。2021年2月,《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举全省之力办好南昌大学,争取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现有42个教学单位,13个学科门类、92个本科招生专业,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校设有5所直属附属医院,共有1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6个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1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农业科学(以食品科学为主)进入全球排名前0.293‰;食品学科在“US News全球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居第8位。

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

13个拥有学科门类

5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本部现有在编教职工4198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4个。近年来,学校涌现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工人先锋号”—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等先进集体;3人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人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1人获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1人获评“全国模范教师”,涌现出了江风益、谢明勇、张伟、祝新根、邹德凤、洪一江等为代表的一批爱岗敬业、立德树人的先进典型;“江西省模范教师”王雨、“博导妈妈”石秋杰用生命诠释了南昌大学教师“爱党报国、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四爱”精神。

学校本部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36700余人,其中国(境)外学生1300余人;各类研究生19500余人,其中国(境)外学生130余人。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以“三制、三化、三融合”为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以卓越人才培养为代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4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特等奖1项。入选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1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6项,其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4项、“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1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1项。入选教育部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作品2个。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6个、全国高校 “ 双带头人 ” 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团队4个、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2个、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3人、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获评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1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59万余名全日制教育、43万余名非全日制教育优秀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和本科教学的优先地位。对接教育部“双万”计划,获批5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3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连续三届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8项。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项。学校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教育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江西主节点单位,是江西唯一参与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建设的高校。2019-2023年“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位列第1名,2019-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和“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均位列第14名。历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23年更名为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共获32枚金奖。1名研究生获得2022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冠军、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夺冠且打破赛事纪录,并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摘银并追平中国队该项目奥运最佳成绩。

学校现有国家级、部省级理工医类科技平台共75个(不含附属医院),其中包含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中国-加拿大食品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南昌)、2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医药类平台;有部省级人文社科类平台共28个,其中包含1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1个中央网信办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1个全国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以及25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1个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等服务平台;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教学平台。

学校的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标志性、有特色的科研成果。“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获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9年,经中国照明学会鉴定,高光效黄光、绿光LED材料与芯片制造技术等5项成果中,有4项国际领先,1项国际先进。“果蔬益生菌发酵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成果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富含多糖的营养健康食品创制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分子压电体的铁电化学设计”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2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直接经费连续8年突破亿元。2024年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成果获教育部关于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5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青年成果奖1项。2017年以来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项,重点项目13项。学校被列入首批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荣获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先进集体”。“稻渔工程”团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学校重视国际化办学,与47个国家(地区)的246所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建立了中德联合研究院、中国-加拿大食品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南昌)、食品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食品创新研究院、国际材料创新研究院。与俄罗斯高校共建了江西省首个俄语中心。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效益及社会影响不断提升。学校分别在法国、西班牙与印度尼西亚设立了4个孔子学院和2个孔子课堂,在俄罗斯设立了汉语研究中心。学生国际交流渠道不断拓宽,近4年共有2570余名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

迈入新征程,展现新作为。南昌大学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入实施“需求牵引、特色发展、开放办学、人才强校、文化铸魂”五大战略,扎实推进“一流学科攻坚、人才培养创优”等十大行动,全面开启“江西底色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努力打造“特色学科、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三个高地,奋力成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地方大学服务区域发展、革命老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三个样板,当好江西高校“领头羊”,为服务教育强国和科教强省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信息和数据截至2025年2月)

系统使用说明
1、本查询系统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数据请以学校官网或考试院公布为准。
2、本站数据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如有任何疑问,可发送邮件至:448333373@qq.com,或点击【意见反馈】反馈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