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 西安市
本科 公办 985211双一流
进入官方网站 >> 招生电话:(029)88460206
学校概况
开设专业
院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招生计划
口碑评价
招生简章
院校属性
是否是985 是否是211
是否是双一流 主管单位工信部
创建时间1938'年 博士点数量30
硕士点数量39 学校类型理工
所在城市陕西 西安市 办学层次985,211,双一流,101计划,研究生院(部),保研,国重点,E9,国防七子
院校详情
1938
公办
理工
工信部
本科
陕西
39个
30个

学校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或西北工大)坐落于陕西西安,是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发展特色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脉源三支、强强融合(国立西北工学院、华东航空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1960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之一,1995年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7年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是“卓越大学联盟”成员高校,是“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发起高校。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公诚勇毅”校训,弘扬“三实一新”(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校风,坚持工科为本、三航当家、信息赋能、融合强校的发展思路和“五个以”(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的办学理念,扎根西部、献身国防,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剑,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书写了新中国历史上的多个“第一”,为武器装备研制、国防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安全可控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是连续两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重大贡献奖”的唯一高校。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等荣誉称号和表彰奖励。

学校办学资源富集,学科特色鲜明。现有学生40000余人,教职工4100余人,占地面积4700余亩,设有航空、航天、航海等22个专业学院和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及国际教育学院、教育实验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设有72个本科专业、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形成了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学科群为引领,3M(材料、机械、力学)学科群、3C(计算机、通信、控制)学科群、理科学科群、人文社科学科群和交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3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物理学、地球科学、数学、临床医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生态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12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4个学科进入前1‰,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育人成效显著。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大力弘扬“低调务实、兼收并蓄、厚积薄发、为国铸剑”为特质的总师育人文化,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学校为国防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34万多名人才,其中培养了铸造、航空宇航制造工程、飞行力学、航空发动机、水中兵器、火箭发动机、无人系统7个学科的全国第一位工学博士,50余位校友成长为省部级以上领导、130余位校友成长为将军、两院院士,在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涌现出大批型号总师、行业精英、创新创业典型等杰出人才,半数以上的航空领域重大型号总师和副总师为西工大校友,在人才培养领域形成了独有的“西工大现象”,被社会誉为“总师摇篮”。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入选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牵头建设单位。2023年度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4项,位列高校第7。2023、2024连续两年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数位列全国高校第2。

学校坚持内培外引,师资力量雄厚。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内培大人才、外引青字号,强化高端人才引领,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学校实行多元聘用机制,不断完善准长聘体系建设,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导向,深化评价改革,健全薪酬激励与约束机制,引导各类人才分类发展。现汇聚了一支由450余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为骨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包括全职全时两院院士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0人、国家级领军人才20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56人,以及一大批行业领域专家、型号总师等国家级专家。现有国家级创新团队33个。2024年度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8人次。

学校强化科研创新,科技贡献突出。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完善“方向-队伍-平台-项目-成果”五位一体创新链条,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基础理科“0到1”和工程技术“1到0”双向发力、上下对齐,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全国第一架小型无人机、第一型50公斤级水下无人智能航行器、第一台航空机载计算机、第一型航空吊放声呐、世界首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等均诞生在我校。现牵头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9个国家级平台,4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共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20个国家级平台。学校深度参与了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专项的科研攻关,是“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作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近年来,学校不断强化服务国家战略能力,翼身融合大型客机缩比试验机顺利完成首飞试验,“飞天一号”火箭冲压组合动力试验成功,“澳门科学一号”卫星B星成功发射并投入使用,某大机动靶标填补了国内空白,仿蝠鲼等新型水下无人系统研制成功,主持的某水下无人系统取得重大进展,为铸大国重器再立新功。学校强化基础研究、促进学科交叉,在《Nature》《Science》《Cell》等顶级期刊持续发表原创性成果。学校开我国无人机研制之先河,实现我国第一个无人机系统、技术、生产线全方位出口,拥有我国无人机领域第一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有我国高校唯一的无人机专业化飞行试验测试基地,全面推进无人机科研与产业发展。国庆60周年、建军90周年阅兵中,整个无人机方队由我校自主研制生产,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国庆70周年阅兵中,我校无人机再次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国家三大奖28项,其中2023年度牵头获国家奖6项,位居全国高校第5;获批千万级项目超300项,科技活动经费超400亿,其中2024年度超过65亿。

学校加快成果转化,服务社会能力增强。打通政产学研用链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先行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其中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经验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成果转化企业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支撑了百余项国家重大任务,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高质量融入西安“双中心”和秦创原建设,铂力特、华秦科技等成果转化企业成功上市,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至8家,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西工大模式”。积极融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东北振兴等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与航空工业、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国船舶、中国航发、中国商飞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学校深化全球拓展,国际声誉快速提升。深入落实教育对外开放战略,构建更加开放、更具引领性、更富韧性的全球合作新格局。与300余所海外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亲密合作关系,与TOP200高校合作数量达72所,学校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进入全球TOP133,国际声誉显著提升。高质量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统筹做好教育“走出去”,2023年5月,在中哈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与“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签署共建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协议;2023年10月,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在阿拉木图市启用;2024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强调要“共同办好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培养更多中哈友好事业接班人”。积极推进国外一流理工科大学优质教育“引进来”,2016年设立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24年在中白两国总理见证下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签署共建中国分院备忘录。学校拥有14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80余位海外国际大师被聘任为我校荣誉学衔,其中15位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人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罗伯特·嘎什教授成功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全球仅40位);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一带一路”智能物联网国际合作联盟和中澳工科大学联盟等多边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拓展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合作成立航天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与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合作成立“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培训中心,与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建立实习实践机制,提升学生国际胜任力;加强国际组织建设,牵头筹建国际绿色航空协会国际学术组织。

奋楫扬帆启新程,赓续前行谱新篇。学校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锚定“天下工大、世界三航”远景目标和“127”近期目标,继承巩固、创新发展,笃行实干、追求卓越,奋力谱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

系统使用说明
1、本查询系统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数据请以学校官网或考试院公布为准。
2、本站数据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如有任何疑问,可发送邮件至:448333373@qq.com,或点击【意见反馈】反馈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