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 西城区
本科 公办 双一流
进入官方网站 >> 招生电话:010-83903097
学校概况
开设专业
院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招生计划
口碑评价
招生简章
院校属性
是否是985 是否是211
是否是双一流 主管单位公安部
创建时间1948'年 博士点数量4
硕士点数量16 学校类型政法
所在城市北京 西城区 办学层次双一流,保研,国重点
院校详情
1948
公办
政法
公安部
本科
北京
16个
4个

学校简介

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是公安部直属的普通高等学校暨公安部高级警官学院,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创始于1948年7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开办的华北保卫干部训练班,历经华北公安干部学校(1949—1950年)、中央公安干部学校(1950—1953年)、中央人民公安学院(1953—1959年)、中央政法干部学校(1959—1982年)和恢复中央人民公安学院(1982—1984年)等发展时期,1984年改建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998年2月,与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前身为公安部政法专科学校,1978年开始开办普通本科学历教育,1979年更名为国际政治学院,1984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警官大学)。2000年,交通部北京交通人民警察学校并入学校。学校创建至今,为全国政法公安机关等单位培养输送了30余万名各级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和专门人才,被誉为“共和国警官的摇篮”。

忠诚求实勤奋创新

学校创办以来,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多次接见学校学员,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词。2004年10月,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亲临学校观摩全国公安民警大练兵汇报演练并发表重要讲话。2023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在读英烈子女回信,勉励他们接过英雄父辈的旗帜,矢志不渝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1984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出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和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命名仪式暨1984级学生开学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彭真、罗瑞卿同志等曾兼任学校校长。2023年9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王小洪同志莅临学校考察时明确指出,学校要继续当好全国公安院校的“排头兵”、当好公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加快建设“全国领军、世界一流”公安高等学府,为学校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指明了发展方位和奋斗目标。

校情概况

学校是公安行业综合性大学,是全国公安系统第一个开展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第一个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唯一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高等学府,也是学科专业最齐全、办学规模最大、教育层次最完备、目前唯一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的公安院校。学校现有木樨地、团河两个校区,占地1200余亩。教学行政用房、场地和学生(学员)宿舍面积60万余平方米,图书馆公安类藏书为国内最齐全,馆藏图书160万余册。校园教学、科研、训练等设施完备,建有警务战术训练馆、警务战术训练街区、警体综合训练馆、高级警官培训楼等多座现代化大型教育训练场馆,配备了实弹射击、情景模拟、泅渡救援、特勤驾驶、痕迹检验、微量物证分析、警务战术指挥、刑事侦查、心理测试、安全防范技术、交通管理与控制等多项国内一流的警务实训设施。

1200余亩

现有木樨地、团河两个校区,占地1200余亩

160万余册

图书馆公安类藏书为国内最齐全,馆藏图书160万余册

60万余平方米

教学行政用房、场地和学生(学员)宿舍面积60万余平方米

服务国家安全战略,服务公安工作现代化

当好全国公安院校的“排头兵”、公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加快建设“全国领军、世界一流”公安高等学府,为推动公安工作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办学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公安工作、教育、科技、人才等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公安部、教育部、北京市有关部署要求,坚持“政治建校、从严治校”办学方针,全面加强党对学校的绝对领导和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主基调,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

学校始终坚持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上的重要训词精神、对公安机关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纪律作风”公安铁军标准、给学校在读英烈子女重要回信精神作为办学治校的总纲领和人才培养的总遵循,忠实履行立德树人、育警铸剑根本任务,紧扣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和公安工作现代化、公安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坚持高等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教育协调并重、一体发展,形成了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成人高等教育、外国留学生教育等全层次多类别的学历教育体系和包括高级警官培训、公安业务培训、军队保卫干部培训、港澳地区纪律部队培训、外国警察与执法官员培训等各系列多种类的在职培训体系。

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公安学、公安技术、法学、国家安全),下设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硕士点16个;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警务、法律、公共管理、电子信息);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公安学、公安技术、法学);18个本科专业,其中公安类17个,分别为治安学、侦查学、公安情报学、犯罪学、公安管理学、涉外警务、刑事科学技术、交通管理工程、安全防范工程、网络安全与执法(以上10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政治安全保卫、警务指挥与战术、公安政治工作、移民管理、反恐警务、公安视听技术、数据警务技术;非公安类1个,法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在校生规模14000余人,年培训1万余人次。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4 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3 个,为协同创新培养卓越警务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

教学培训机构

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犯罪学学院、警体战训学院、公安管理学院、国家安全学院、治安学院、交通管理学院、侦查学院、信息网络安全学院、涉外警务学院等11个教学学院以及本科新生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有进修部、军队保卫学院等2个培训机构。

科研工作

学校以实战需求为导向,强化科研服务支撑公安工作现代化,系统推进科研理念、平台、队伍、模式、生态“五大创新”,为国家安全战略和公安工作现代化提供理论和科技支持。现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2 个(共建),经省部级主管部门批准纳入科技创新或智库建设序列的科研平台(基地)13 个。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9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18 项,首都社会安全研究基地入选全国高校智库百强。主办《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公安学研究》《公安教育》等刊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与 CSSCI 扩展版来源期刊,《公安学研究》入选CSSCI 扩展版来源期刊。

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以“铸魂、强基、领军、团创、青培”五项计划为抓手推进人才兴校战略,稳步加快教师队伍的数量扩充、结构优化、素质拓展、能力提升,强化共产党员、人民警察、人民教师“三重身份”意识,着力培养政治和业务“双过硬”、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公安实战技能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 600 余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 60%。聘任客座教授与实战教官 1000 余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与教学名师 2 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 1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3 人,享受公安部部级津贴专家 9 人,全国优秀教师 1 人,省部级教学名师 11 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4 人。刑事侦查与刑事技术教学团队获评首批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社会安全风险防控教师团队荣获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600余人

专任教师

1000余人

客座教授与实战教官

149余人

聘任教官

合作办学与国际交流

学校坚持校局校企协同,与全国 53 个公安机关、京内 10 余所高校、34 家行业领先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搭建“战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了教育实战对接、人才育用衔接、资源共享连接的国内合作体系。坚持推进国际化办学,与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警察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自2009年起,学校每年举办一届“国际警务论坛”,并于2018年联合“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和地区的30所警察院校,成立“国际警察教育合作论坛”,是论坛首任主席单位和常设秘书处单位;持续承办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连云港)世界警察院校长分论坛,联合 8 个国家警察院校共同发布《全球公共安全领域“未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行动倡议(2023-2024)》,传播安全治理的“中国方案”;开展外国留学生培养和境外中高级执法官员培训,年均完成近千人的境外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网络犯罪与全球治理创新引智基地”入选教育部、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111 计划”),是公安系统唯一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1号

邮编:100038 Email:webmaster@ppsuc.edu.cn

系统使用说明
1、本查询系统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数据请以学校官网或考试院公布为准。
2、本站数据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如有任何疑问,可发送邮件至:448333373@qq.com,或点击【意见反馈】反馈于我们